現在醫院中常常出現人山人海、排隊長龍的現象,讓人印象深刻!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療需求愈發增多,在有限醫療資源下的供需矛盾問題引發關注。
截止至2018年,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兩億四千萬,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億六千萬,占總人口的11.9%。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長,一些慢性病發病率也在增長?,F在確診的慢性病已經達到了3億人。
醫療需求不斷增長,但供給卻存在不足。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執業醫師數量達到360.7萬,年診療人次超過83億。
數據表明,我國去年診療人次超過80億次,而在職醫生數量才360萬,供需矛盾突出。而人工智能將在醫療領域大有可為。但健康醫療數據的互通共享急需突破,這還有賴于一些規范標準的出臺。
以影像科為例,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為30%,而放射科醫師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1%。放射科醫師的數量增長遠不及影像數據的增長。
人工智能運用于醫學影像輔助診斷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特別是重大疾病領域往往需要多學科的會診,進行多影像學科的交叉比對,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節省不少的時間。
相關行業也看到了機遇。據普華永道監測,目前中國有149家從事醫療AI人工智能應用和軟件開發的公司,大概有一半左右與醫學影像有關。
據美國測試,如果做膝關節脛骨置換,手術機器人比人精準了4倍!而髖關節手術則比人精準了3倍。
人工智能還可以用于遺傳病診斷、產前篩查與多種疾病診斷,可以通過讓機器對以往信息進行深度學習,通過大數據分析,從而為輔助診斷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在需要加強大數據互聯互通的同時,向準還強調,應當警惕醫療機構成為網絡攻擊的重點,今年國內就有一些醫院被病毒攻擊,導致電腦系統癱瘓,影響了正常就醫秩序,涉及隱私相關的風險需要重視。
按照原本規律,一個專業醫生的養成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時間,是依靠經驗和實踐練成的,機器人則不同,它在某些領域可以通過培訓,短時間就達到相應水平,甚至超越醫生現有水平。
隨著5G技術逐步向各行業滲透,引發融合應用的創新與變革,在數字化浪潮的驅動下,大數據、云計算、AI等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與醫療業的融合逐漸從理念普及走向應用推廣,實現了能源互聯互通、智能服務和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成為醫療行業創新發展的驅動和保障。
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醫療復合型人才。還需重視醫療發展和社會倫理的問題,包括人的道德主體定位的風險、隱私保護、醫生主體地位面臨的風險,這些需要后續妥善解決。
小麥是一家立足于惠州且服務范圍輻射全國的互聯網應用服務開發商,擁有多年互聯網開發技術經驗,提供穩定、高可用、可擴展的AI云計算服務與AI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從前期項目構思,到軟件開發,硬件研發生產,后期運營上線等一系列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